洪巧俊
江西上饶的殡葬改革近日成了舆论的焦点,首先是澎湃新闻报道了网络上流传一份《致全县城乡居民群众的一封公开信》,引发热议。该公开信的落款为“铅山县绿色殡葬建设工作领导小组”,从当地媒体、官方网站的报道中也确认了公开信的真实性。
随后新京报的不能操之过急“一刀切”的评论更有冲击力。
网友对 “2018年6月15日前,全面完成棺木收缴,实现棺木处理‘三无’目标:即群众家中无棺木存放,从业人员无棺木工匠,流通市场无棺木销售。”“今年7月,全县将集中开展?‘零点行动’,全县范围内不分身份、不分地域,亡故人员遗体一律火化”的规定,认为是搞“一刀切”,是激进的做法。
新京报的评论最后说,“总之,推进殡葬改革初衷虽好,但安庆之事,殷鉴不远,违背客观规律、罔顾民众诉求的‘一刀切’,意图速战速决,就不符合社会规律。”这篇评论已经屏了,但细心的网友还是找得到。
接着“江西老人上交500口寿棺:准备了27年是有点舍不得”的新闻,再次引爆。报道说,4月15日,江西上饶村民自愿上交近500口寿棺。寿棺被挖掘机集中销毁后,被送往当地发电站回炉焚烧发电。上交寿棺的个人也获得了部分补贴。在表达对殡葬改革的支持时,也有部分老人表示“准备了27年,还是有点舍不得”“我这口可是上好杉木做的咧”……
巧哥作为长期关注三农的人,自然对上饶的殡葬改革很关注。推进殡葬改革显然没有什么错,这也是一个趋势。但如何改革,这就考验者决策者的智慧。
殡葬改革的方针是必须坚决依靠群众,积极推行火葬,改革土葬,破除旧的丧葬习俗,节俭办丧事。但是并不是完全强制群众实行火葬。当然,在暂时还不具备火葬条件的地方,本着有利于发展生产建设的原则,由当地政府统一规划土葬用地,以乡或自然村为单位,利用荒山瘠地建立公墓。倡导文明、科学、资源节约、环境友善的殡葬新风,这是一种大势所趋。
当前上饶殡改的争议焦点是不是“一刀切”?从报道来看应该说是“一刀切”,但乡村的事,不搞“一刀切”又是难以推动的,只有全县一个样,才显得一碗水端平,才显得公平公正,工作才好开展。
但“一刀切”也有弊端,如果思想工作做不到位,就可能出现安徽安庆殡葬改革的悲剧。所以,上饶推行殡葬改革必须先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,不能盲进激进。
另一个争议的焦点是老人上交500口寿棺回炉焚烧发电,绿色殡葬还是木材浪费?
有网友说厚养薄葬的确是一个不错的理念,但上交500口寿棺用来回炉发电,多少有点噱头之嫌。还有网友说,以后火化成本高不高?木材和尸体在地底下百年之后就没了。改成火葬,砌的水泥墩子和骨灰灌永久存在,哪个更环保?所有的棺木基本都是上好的木材,回收打造木制品是否比燃烧发电更具价值?至少造纸也更有用吧。没见过哪个殡仪馆的收费低于土葬,甚至高过几倍,一个公墓价格几万起,死都死不起了。
网友提出的这些问题,都值得当地执政者思考。
巧哥需要告诫的是殡葬改革必须尊重群众的意愿,在这方面江西省余江县宅改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,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办,村民理事会主动干,乡村干部引导做,而不是强制做。赣州的“明经国事件”教训是深刻的。
宅改是节约土地,殡改也是节约土地,一个是在生的地,一个是死后的地。早在2012年,河南省周口市就曾经开展过大规模的平坟复耕和殡葬改革。据报道,该地在此次行动中共平迁200多万座坟墓,复种耕地近3万亩。当地官员称,平坟的初衷是解决大机器耕作、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。然而,此事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和非议。时任农业部总经济师、新闻发言人的毕美家表示,周口平坟愿望是好的,问题是在工作过程当中,没有完全尊重农民的意愿,采取行政命令的方式,这个办法就是欠妥当了。可以说周口平坟复耕和殡葬改革是很失败的,教训是十分深刻的。
丧葬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的一件大事。丧葬仪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,早已深入传统、文化基因之中。所以说,殡葬改革的难就难在这里。
移风易俗,倡导绿色殡葬,这是对的,但必须考虑到民众的情感和接受程度。巧哥认为,殡葬改革最要先做的是坚决取缔所有的生产棺木的厂家和加工点,做到不再生产一口棺木,市场没了,棺木也就不存在了。一口棺木几千元,好的万元,要拿去烧掉,老人当然舍不得。
延伸阅读
让老人相继自杀的殡葬改革是一种恶
洪巧俊
有6位老人自杀身亡。安庆外宣办称,媒体报道“老人自杀”一事与安庆殡葬改革没有直接因果关系。但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:殡葬改革政策的“一刀切”,令备有棺木数十年的老人心里无法接受;政策推行过于迅速,致宣传、教育不到位;基层强行收缴棺木,直接刺激老人;而当地重土葬的传统习俗也令老人心结难解。(2014年5月28日《新京报》)
为了能赶在6月1日新政之前“睡着棺木死去”, 6位老人相继自杀,当地政府部门为撇清关系,说“老人自杀”一事与安庆殡葬改革没有直接因果关系。这是一种很不负责任的态度,也是在漠视生命。老人为何要在6月1日之前去死?因为6月1日不死,按照规定就要火化,就不能“睡着棺木死去”。88岁的老人潘秀英,为了能“睡棺木”土葬,竟然四次喝农药自杀,老人说,棺木是她目前活着的唯一指望。这种痛人心肺的悲剧为何没能使当地政府反思,而且继续强硬推行?如果有一点点悲悯之情,还会如此强硬推进这悲惨的殡葬改革吗?这样缺失人性的殡葬改革,让老人不得善终,其实就是一种恶。
桐城吕亭镇新店村村支书杨万生一再强调: “殡葬改革,99%的老百姓都支持。”他还说自己每说的一句话都是负责任的。这完全是一句不负责任的话,也是一句谎言,如果99%的老百姓都支持,还会出现这样的悲情局面?我在农村出生,农村长大,而且在农村生活了近30年,如果一件事有99%的老百姓支持,可以说,这样的改革就畅行无阻。一个村庄100家,你一家不同意,唾沫都会淹死你,这就是乡村社会。试问,如果这种殡葬改革,99%的老百姓都支持,那么,1994年和2006年安庆均试图推行殡葬改革,就显然不会流产。
至今记忆犹新,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,我在家乡县委部门工作,父亲打来电话问我是不是要搞殡葬改革,农村老人也要火化?你奶奶听说后如惊弓之鸟,天天哀声叹气。当我一踏进家门,奶奶对我说:“真的要火化,那我赶紧去死!要是以后火化了,就不能再生。”尽管我们知道再生是迷信的说法,但老人就是相信这个。我只有说,奶奶那只是宣传,什么时候实行还早着呢。如今奶奶去世10多年,家乡仍然是土葬。就是那些国家干部去世了,虽然是火化,但仍然是放进棺木里土葬。殡葬改革流产之因,就是通过调查研究后,认为强硬推行,必然会导致老人自杀的悲剧出现。殡葬改革应是渐进推行,激进往往适得其反。
84岁老人施学文认为,棺材是人最后的房子,“这里的人一生劳苦,死后想睡一个风雨不透的房子,就是这棺材。”施学文说,“睡棺材”是本地上了岁数的人的统一想望。报道说,5月8日,吕亭镇吕亭村里收棺木,村委会带的人当着83岁的郑世芳的面锯断了她的棺木,老太太晕了过去。因为锯断了她的棺木,也就锯断了她的希望,老人在服安眠药自杀未遂后,5月23日凌晨,却在家里杂物间上吊身亡。我不知道这些人还有没有父母,如果看到自己的父母因失去棺木而悲痛欲绝,绝望了,你们还忍心这么做吗?把棺木砸坏,扔在荒地上,不顾老人的苦苦哀求,当着他们的面毁坏棺木,不是恶又是什么?谁有权强收他们的棺木,棺木是他们的私有财产,强收显然违犯“物权法”,这难道不是违法行为?
“生,事之以礼;死,祭之以礼。”“入土为安”应是不可回避的,我们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考虑老百姓的情感。殡葬改革本身没有错,倡导厚养薄葬、移风易俗,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。因此要合理地推进,应顾及千百年来延续的传统民俗,顾及社会的情绪。安庆的殡葬改革不仅忽略了乡土社会这种习俗的合理性成分,其做法简单粗暴,仅仅是依靠行政力量来取代千年的文化传统,以强硬手段推进,注定是要流产或失败的。河南“南阳平坟事件”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。
原载 2014年05月29日新浪专栏观察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