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人车是最火的投资领域,但是无人商店的可行性要比无人车来的更快,因为没有安全的顾虑。无人商店不仅仅是降低了运营成本,而且可以节省顾客排队时间,并且可以和电子商务搭配(主要卖等不及电子商务配送,或者不适合电商的餐饮等)。
日本、台湾的便利商店曾经是特殊而且领先的模式。但是也就是因为这“不错”的模式,让新模式很难在日本、台湾展开。
今年6月,中国展开了无人商店的技术大战。中国有巨大的市场、全民手机支付的习惯,而且没有已存强大的小型便利商店。于是,这又成为了一个中国后来居上的机会。
创新工场自2017年初开始关注无人便利店这一业态,最终锁定并投资了f5未来商店。 在这前后,缤果盒子、淘咖啡、take go等项目也分别获得融资或落地。无人便利店成为投资界、媒体圈的热点话题。
关于无人便利店,我们想讨论几个问题:
● 无人售货机很早就有,为什么一直没能火起来?
● 无人便利店为什么在今年火速窜红?
● 无人便利店的模式是尘埃落定,还是有待验证?
● 无人便利店竞争是否会腥风血雨、不死不休?
无人售货机很早就有,为什么一直没能红起来?
无人售货机自2000年在中国出现,至今已经有17年的时间,此后也出现了各种无人值守设备,包括自助披萨机、自助咖啡机,但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形成焦点话题。
一个重要原因或许是,单纯的机器很难形成一个鲜明的“品牌认知”。
举例来说,我们去吃哈根达斯冰淇淋,吃之前对哈根达斯的口味和服务就会有个初步印象。这个印象来源于经验和广告,是对品牌的认知体现,但我们对机器很难产生这样的认知。
而无人便利店以“品牌商品+服务+体验”的方式,让用户有可预期的、差异化的体验,这可能体现某某机器做的咖啡比较好喝,或者某某机器卖的盒饭比外卖的好吃,有了这种印象,也就有了鲜明的品牌认知。
无人便利店为什么在今年火速窜红?
无人便利店在今年火速窜红,和阿里对新零售的鼓吹关系密切。尤其是今年以来,盒马鲜生、便利蜂等新零售业态赚足了眼球,线下原生的新型流量入口成为投资人追逐的对象。
这类流量入口的特点是重复出现和高频次,越多的人越高频次出现,就越有价值,无人便利店完美契合了这一点。
所以,无论是便利性、时效性、体验性,无人便利店的业态创新,都可能会带来不一样的惊喜,这对零售公司和风险投资人有着莫比寻常的吸引力。
长期来看,无人便利店的出现是人力成本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。
无人便利店占地面积小,租金和开店的前期投入远低于传统门店,也不需要过多的维护人员。无人便利店选址更灵活,除了客流量大的购物中心,也可以进入办公室,消费场景更广。
无人便利店的模式是尘埃落定,还是有待验证?
机械臂/二维码扫描 -->rfid-->amazongo
目前市面上无人便利店有三种技术解决方案。一种是以亚马逊amazon go为代表的技术流派,一种是缤果盒子等使用的rfid(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)技术,一种是f5未来商店使用的机械臂技术。
创新工场认为,amazon go可能是无人便利店的终极形态,综合运用了机器视觉、深度学习算法和传感器融合技术,都是最前线的研究课题,目前并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条件;rfid不是新技术,它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,在物联网领域被广泛使用,比如汽车、手机支付等领域。
目前一条rfid的成本约为0.5元,一般使用在高客单价产品中,比如沙拉、酸奶等。快消品客单价低,rfid成本在毛利润中占比太高,要想均衡价格,只能用高客单价产品补贴低客单价产品。在未来rfid成本大幅度降低之前,成本控制仍然是一个挑战。
f5未来商店采用的是机械臂技术,由软件控制机械臂完成取货、加热等任务。比较而言,机械臂技术成熟,且成本更低。f5未来商店可扩展性强,可以把各种各样的无人值守设备加进来,实现更多功能。
从目前来看,还没有哪种技术流派已经有明显的优势。不管是rfid还是机械臂,创业者需要考量的是,在amazon go模式成熟到大规模商业化之前,能否用现有的技术,快速占领存量市场。
无人便利店竞争是否会腥风血雨、不死不休?
投资风口、巨头涌入,无人便利店看似要像共享自行车一样,开始跑马圈地拼规模、坪效。但实际上,无人便利店的竞争格局还远远谈不上你死我活。
据商务部2017年初的数据,2016年中国社会零售总额为33.2万亿,据艾媒咨询预测,2017年无人零售商店交易额预计达389.4亿元,粗略估计,无人商店销售额仅占社会零售总额的千分之一。这个蛋糕太大,彼此之间尚且谈不上竞争。
无人便利店的竞争者不是彼此,而是便利店、一般杂货店、街头早餐摊这些传统业态。
用户并不会因为“无人”就去消费,而是因为商品符合需求、便捷。